全面深化改革起步之年恰逢經濟發展“新常態”,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,經濟體制改革既迎來機遇也面臨挑戰。
  “新常態”下一些潛在的風險和矛盾逐漸浮出水面,要求經濟體制改革對症下藥,積極化解各類風險;增長速度“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”,要求平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係,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;增長動力“從要素、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”,則要求破除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,找到“新常態”下的新希望。
  一年來,廣東以簡政放權的“減法”為先手,做好穩增長的“加法”,發揮改革對重塑新動力的“乘法”效應,全年經濟增幅企穩回升,經濟結構不斷升級,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更加優化,應對眼前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相得益彰。
  ●南方日報記者 盧軼 鐘嘯
  權力“減法”迎難而上
  揚湯止沸,不如釜底抽薪。以行政體制改革為突破口,各級政府主動簡政放權,經濟體制改革扎扎實實做起了權力的“減法”。
  2014年剛剛起步,廣東就面臨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、結構調整陣痛期、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“三期疊加”的特殊境況。
  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創下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,廣東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.2個百分點。更令人憂慮的是,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首當其衝的廣東,也更早地遭遇到“新常態”帶來的挑戰——產能過剩,勞動力成本上升,房地產市場調整,影子銀行膨脹等一系列顯性、隱性風險凸顯,令人捏了一把汗。
  “新常態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,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。能不能適應新常態,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。”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,作出了準確判斷。
  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“重頭戲”,經濟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對症下藥,提前化解、減小各類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潛在風險。
  不過,經歷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長,經濟體制改革所面臨的幾乎都是啃剩的“硬骨頭”,各利益相關方博弈、角力加劇,其難度和複雜性前所未有。
  揚湯止沸,不如釜底抽薪。以行政體制改革為突破口,各級政府主動簡政放權,經濟體制改革扎扎實實做起了權力的“減法”。
  商事制度改革正是轉變政府職能、簡政放權的一個縮影。
  2012年率先在深圳、珠海、東莞、佛山順德區啟動試點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,今年3月1日正式在全省全面推開:改“先證後照”為“先照後證”,實現“一元公司”註冊“零首付”,允許“一址多照”和“一照多址”……“發照時間普遍縮短至5個工作日以內,很多業務實現當天辦結、即時辦理。”省工商局一位負責人介紹。
  “寬進嚴管”的管理辦法,激發了創業的浪潮。今年1—11月,全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同比大增143.43%,註冊資本(金)也同比增長19.37%。其中,新登記各類企業45.49萬戶,註冊資本(金)25044.94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44.47%和146.74%。更可喜的是,廣東樣本的成功經驗得到認可並推廣到了全國。
  不僅如此,省外經貿廳變身省商務廳,實現內外貿的統一管理;網上辦事大廳開進珠三角所有鎮街;全國首張涵蓋省、市、縣三級全部行政審批事項的一單式“縱向權力清單”《廣東省行政審批事項通用目錄》出台……廣東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既為企業“鬆綁”,又做好了“服務”,讓這片市場經濟的熱土見識到了簡政放權的“魔力”。
  增長“加法”激發活力
  關鍵領域的經濟體制改革,不僅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,更使穩增長的基礎得以鞏固,在“新常態”下取得了實實在在、沒有水分,同時也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。
  政府讓出了權力,市場就要及時補位。做好權力“減法”的同時,經濟體制改革也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,發現和培育出新的增長點,做好穩增長的“加法”。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述,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。
  穩增長就是為了穩就業。
  5月1日起,廣東對全省範圍內所有企業免徵32項中央設立和7項省設立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的省級收入,全年涉及的總免徵額達到15.44億元;“營改增”改革試點兩次擴圍,試點企業稅負整體減輕逾30%。企業減負了,就業就能得到一定保障。前三季度,全省城鎮登記失業率2.37%,同比持平;城鎮非私營單位及“四上”企業從業人員2589.99萬人,同比增長1.3%。
  穩增長就要激發包括國企、民企在內的市場主體活力。
  8月18日,廣東省國資國企改革方案正式出台,強調“引進非國有資本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”,並首次提出“國有資本持股比例不設下限”;11月,《關於深化省屬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方案》更為省屬國有企業下一步改革提出清晰路徑。受此影響,前7月,全省國資監管企業利潤總額、凈利潤增幅分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8.9和8.6個百分點。省屬企業利潤總額、凈利潤增幅分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5和18個百分點。
  穩增長也需要激活民間資本,助推實體經濟發展。
  日前,深圳前海微眾銀行作為首批民營銀行試點正式開業,成為今年金融體制改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。與此同時,廣東也進一步加快金融要素市場平臺建設,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機構,在短時期內形成中小民營金融組織聚集的發展效應。前三季度,我省金融業增加值實現2772億元,同比增長9.3%,繼續位居主要行業之首;全省的社會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並保持全國領先。
  不經一番寒徹骨,哪得梅花撲鼻香。關鍵領域的經濟體制改革,不僅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,更使穩增長的基礎得以鞏固,在“新常態”下取得了實實在在、沒有水分,同時也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。
  今年前三季度,中國經濟增幅在7.5%左右的合理區間小幅波動,平穩增長的大局已定。廣東經濟運行走勢更是逐季企穩回升,一季度廣東GDP增長7.2%、上半年增長7.5%、前三季度增長7.6%,顯示出穩健而有張力的發展態勢,成功回應了外界的質疑。
  改革“乘法”重塑動力
  創新為動力,財稅為杠桿,“新常態”下,廣東更需要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、兩種資源;“新常態”下,廣東更應該發揮好30多年改革開放優勢,與世界攜手共進。
 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,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。除了應對眼前問題,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,更可發揮改革對重塑新動力的“乘法”效應,為廣東積蓄內力、強筋壯骨。
  創新是動力之源。上月,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系統闡述了“新常態”的特點。其中之一,就是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、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。要牽住創新的牛鼻子,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,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。
  6月21日,廣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正式出台。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,全國第一個頒佈實施的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綱領性文件。
  一系列“高含金量”的措施,以問題為導向,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,強調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,希望藉此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轉型。“這是廣東在新常態下增長動力的切換,也是重要的戰略部署。”有學者如此評價。
  財稅是發展杠桿。根據最新出台的廣東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,我省將探索推進財政投融資改革,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放大作用。而根據國家發改委月初公佈的《關於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》,廣東也將很快出台相應文件。
 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(PPP)模式,使財政能夠發揮“四兩撥千斤”的作用,這不僅有利於緩解地方債務壓力,還將滿足廣東新型城鎮化和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需求。
  開放是改革之基。“新常態”下,廣東更需要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、兩種資源;“新常態”下,廣東更應該發揮好30多年改革開放優勢,與世界攜手共進。
  在“一路一帶”的戰略構想下,廣東“以開放促進改革”,借助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機遇,為廣東尋找更大的發展平臺。10月31日,首屆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在東莞開幕,吸引沿線42個國家和地區、170多個境內外商協會、1000多家企業參展。廣東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,培育更加強勁的動力,也為世界貢獻廣東力量。  (原標題:經濟體制改革做好“加減乘法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ymdljhxcmf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