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12月13日,凄厲低沉的警報從首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的主場——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響起。隨即,南京全市各個警報器一起響起,南京市主城區範圍內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都停駛鳴笛致哀1分鐘,火車、船舶同時鳴笛致哀,道路上的行人也停下了腳步,全城默哀1分鐘。盛捷 攝
 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電 題:安息!魂靈!
 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楊顏慈
  12月13日,晴。
  十點零一分,凄冽警報撕裂天空般,在南京城六千平方公里上空盤旋。
  江面、陸地,全數輪船、汽車鳴笛。所有紅燈亮起。行人在街頭停駐。時空,似乎凝固了。
  悲情古城南京,在77年前的今天,血雨腥風橫掃、曠古人間地獄的黑白鏡頭,如影片倒帶般翻江倒海,涌上每個人心頭,人們臉上的淚水與悲慟匯入時間的洪流,被定格、銘記。
  在歷史面前,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。人們以不同的契入方式,扮演角色,完成命運,匯成歷史。
  如何對待過去,決定著如何走向未來。公祭,以國之格,以民之心。
  在今天,在這一刻,祭悼你,同胞!安息吧,魂靈!
  “家祭無忘告乃翁”
  81歲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佘子清,同其他風燭殘年的幸存者們一起,站在南京和平集會大廣場上。
  “媽媽!這是公祭日,你高興吧!我現在很好,過上了小康的生活。”矮小清瘦的老人寫下一折家書,望天堂里的母親能夠“親啟揭封”。
  77年前,他的母親餘趙氏被侵華日軍殘殺,家中幾個孩童躲進美國大使館,逃過一劫。
  老爺爺守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,做了十年義工,為來者講解親歷。這裡有刻入“哭牆”的母親名字,有他的手印,“我會一直守在這裡。”
  撥通電話,南京保衛戰殉難將軍易安華之子、今年78歲的易豪雄聲音顫抖:“父親的在天之靈,得到告慰”。
  周六的早上,他召集家人,圍坐在江西南昌的家中,觀看公祭活動電視直播。
  父親犧牲時,易豪雄還是襁褓中八個月大的嬰童,生父的模樣,只能從母親描述、老照片中彌補。
  今年,中國民政部公佈的首批抗日英烈名單中,出現了父親的名字,這讓全家人歡悅欣慰。
  “記住今天!現在我們強大了,誰也不怕!”老人語調激動。
  “人間正道是滄桑”
  言道歷史總是滔滔不絕的朱成山,這一刻,卻陷入沉默。
  1992年起擔任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的朱成山,1994年帶著戰後第一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赴日,在廣島親見日本首相參加的高規格、大規模公祭活動,受到啟發,回國後,力推並實現1994年在南京第一次舉行的地方級祭悼儀式。
  儀式簡樸,意義重大,持續整整二十年。
  “第21次是國家公祭”,回顧過往,他仿佛回到當館長最初起點:“為歷史吶喊,為遺屬代言,為死難者守靈,這是一份責任與重托”。
  搞了大半輩子史學研究、頭髮全白的張憲文,此時稱希望人們多讀書,“市民可花一天的時間,靜下心來,瞭解這段歷史。公祭讀本,有時間翻翻。”
  81歲的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、博導張憲文,是南京大屠殺歷史研究“元老”級先驅,書卷檔案中深耕尋證超半個世紀。
  為力求公正、客觀,常稱自己是“冷血動物”的老人,與團隊十年間跑了八個國家,主持編寫72捲、4000萬字《南京大屠殺史料集》,完成了世上南京大屠殺題材最翔實的史料集。
  措辭嚴謹的老人,一如理性、平和的慢性語速:“這一天,不要漠視,不要仇恨。知道了歷史本貌,一切謠言將不攻自破。”
  “傾其一生不吝捐”
  沈陽市民張廣勝、美籍華人魯照寧趕到南京,未曾謀面的二人久聞對方大名,他們重重拍肩,互稱“兄弟”。
  為紀念此日,連他們的方式都不約而同:捐。
  這次,張廣勝向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捐贈了收集來的“慰安婦”使用過的化妝品瓶子等16件證物。魯照寧先生則從美國帶來自己搜集的侵華日軍酒盃等73件文物史料。
  張廣勝已先後6次為南京徵集文物史料3200餘件。他傾盡家財,20多年來搜集3萬多件抗戰文物,把自家變成了抗戰館,放不下了,就寄存在母親家、哥哥家。
  “我快50歲的人了,有生之年,望這些無言的證據,能多與公眾見面”,張廣勝的一席話,得到魯照寧共鳴。
  祖籍南京的魯照寧,30年前移居美國。他所有業餘的生活,是趴在電腦前,登陸海外拍賣網站變換搜索戰爭關鍵詞,競拍購買實物。
  他坦言,供職於紐約電力煤氣公司,自己並不闊綽,搜集證物難度很大,他花費很多積蓄、精力來做這些事,是為揭露日本在南京犯下的反人類罪行。
  “風雨兼程為求真”
  “我正在河北進行田野調查。因為是自費,加上幸存者一個個逝世,不敢耽誤時間,已經一個多月沒回家。”退伍軍人、攝影師李曉方說。
  “同過去11年一樣,我正在陪伴湖南來的抗戰老兵”,“1213志願者同盟”創辦者、“80後”女研究生文心說。
  “我正在電臺做節目,講述南京江南水泥廠的發現過程”,《中國青年報》退休高級記者戴袁支說。
  “我更希望實際解決一些問題。我將繼續研究、走訪、起訴,為細菌戰受難者爭取免費醫療救助。”原細菌戰對日訴訟中國受害原告團團長王選說。
  多年來,為捍衛真相、維護史實奔波勞頓、風雨兼程的民間人士,在這一天,並未停下腳步,一如既往地履行日程。
  民企老闆吳先斌以廠養“館”八年,常戲稱這是一個人的“抗戰八年”。當天,在他開辦的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,來者人手摺一隻千紙鶴,輕輕放在館內。
  “國家公祭日,不僅僅是一堆人聚在一起,獻花、默哀。戰爭,離人類沒有想象中遙遠。每個人,都應發自內心思考、反省,如何與和平共生。”吳先斌對記者說。(完)  (原標題:國家公祭日特寫:以國之格,以民之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ymdljhxcmfh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